当前位置 : 行政|管理 → 文章正文

    音乐艺术让美进入青少年心灵管理学论文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3-08-31 12:09:30

      黄忠伯:当前省市有关主管部门在青少年及儿童的音乐艺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组织各类会演、合唱、音乐比赛、才艺展示、高雅音乐进校园等等,这些对丰富少年儿童的音乐文化生活、普及音乐教育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就广大基层而言,情况堪忧,应试教育的阴霾不散,中小学音乐课已是形同虚设。不客气地说,某些主管部门有关领导、老师、家长三大阵营的应试教育思想,都已经根深蒂固了,中小学生的时间几乎被应试教育榨得干干净净,有音乐爱好的学生只能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学习。

      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双休日又被各种班侵占,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有的老师公然说:高二以上的学生每天晚上十二点睡觉很正常。啦,啊!成年人有《劳动法》,每天工作八小时,青少年呢?怎么没有未成年人的《学习法》?(编者注: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国未成年人保》第二十条,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不少家长送自己的孩子课余学琴,说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渴望。遗憾的是,如果没有正确的目标、观念和认识,学琴也不一定能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啊。

      陈东有:我们有《教育法》,但是《教育法》并没有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

      黄忠伯:我认为这主要是某些相关人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他们把“文化”等同于“知识”,把“文化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然后又干脆把“知识教育”变成“应试教育”。以致在公平的义务教育中,反倒推行无形的等级制度:以考分排队、分班、择校,搞“重点班”、“重点学校”等等。学生十余年美妙的青春年华,几乎全都献给了一个“考”字,朝气蓬勃的学生变成了不堪重负的“学奴”。应试教育是一个极端,影响了几代人,若干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一定会扼腕长叹!

      为突破应试教育,有关部门希望通过社会业余艺术水平“考级”来推动素质教育。可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对音乐存在模糊认识,以及家长的心和某些教师的浮躁,使音乐考级这个推动素质教育的初衷,同样异化成了应试教育。很多学琴的孩子,一年就只练考级的几首曲目,目的只是为了应考。有的小提琴考生,考八级还在指板上贴满了一格一格的按指记号,不会听只能“看”着拉,这样下去,级别越高,离音乐越远,最后不得不与音乐告别。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两句:你的孩子在学校读书,为什么不要求他跳级呢?如果你追求孩子通过高级别,还不如追求获得好成绩(优秀、良好),因为“及格”很可能实际上不及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