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會寫論文不一定會看病
許多醫院都有一批有職稱無技術、職稱高水平不高的醫生。不知情的患者挂號選專家時,往往被誤導
“我們寫完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后,可以找國外的同學幫助潤色一下的英文。”一位“海歸”醫師介紹,而對於沒有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的醫生,網上形形色色的代寫、代投SCI論文服務,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為晉升職稱,有些人完全脫離科學價值和臨床實踐,追求發表SCI論文成了終極目標,有人甚至不惜抄襲造假。”解放軍306醫院兒科主任鄭成中指出,他們所謂的科研,在臨床上沒有生命力,用不到實踐中去,只是為了晉升職稱。
許多醫院都有一批有職稱無技術、職稱高水平不高的醫生。不知情的患者挂號選專家時,往往被誤導。
“醫生首先要會看病。臨床上拿不起來的醫生早晚會趴下。”鄭成中指出,如今,很多人的興趣和心思不在看病上。做醫學生時,他們攻英語四六級,考研、考博。做醫生后,精力和時間更多地用於抓課題、發文章,臨床基本功很差。
“等現在這批老醫生退休后,將來誰給我們看病?”鄭成中憂慮地說,一位不會寫文章的醫生還是醫生。可對於一位不會看病但發表大量論文的醫生,我們敢把生命健康托付給他嗎?
論文“一刀切”的晉升制度,極大挫傷了那些熱愛醫生職業、熱愛臨床工作的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10多年前,牙科專家賀周從一家大型公立醫院辭職,來到民營醫院華景齒科執業,為的是“回歸醫生的本來面目”。
“相比體制內重職稱、重科研,體制外的醫療服務市場更看重醫生的臨床服務能力。”賀周說,“在這裡,我可以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通過優質醫療服務收獲合理回報,收獲患者的喜愛和贊賞,更收獲做醫生的快樂和尊嚴。”
做出賀周這種選擇的醫生越來越多。2012年末,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離開體制內去了一家民營醫院,並執意稱自己不是“下海”而是“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