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为多数学者接受的观点是:学术期刊与报刊不同。学术期刊强调论文的学术水平、理论价值,它更关注论文的技术含量、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相对而言,论文的政策、决策咨询功能被明显弱化。带有数量模型的论文恰恰能较为充分地体现这一要求。而且,一篇论文如果没有严谨的数理推演、严密的逻辑思辨、充分的分析,仅靠单纯的主观认识和个人判断,除非名家、大家,其学术观点是很难为接受、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的。
但需要分清的是,国内带有数量模型的经济学论文与国外经济学期刊带模型的论文有着显著的不同。国内经济学论文的模型多为模型的应用,有关这些模型理论方法方面的拓展、完善或全新模型的设计方面的论文却很少。相反地,国外经济学期刊的论文,则更多聚焦在数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上。因此,圈内学者更推崇认可的还是国外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那些关于理论方法探索的基础性研究,通常被认为是奠基性的、创新性的,代表着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水平。
数量模型的泛化现象,本质上是中国计量经济学研究水平落后于世界前沿水平的集中反映。建模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的研究过程源于实践,它是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体到整体的认识过程。建模就是要通过对大量偶然的、的、个别事件的观测,归纳演绎出必然的、一般的、全体性的规律,并根据一般性的规律预测未来的现象和事件。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可以依据经济学理论,通过对大量经济事件的观测,归纳、提炼、设计出描述经济现象的变量,据此构造数量模型,并依据模型进行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分析,进行预测,推断经济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同时,人们也可以依据经济学和数学理论,对经济现象提出,而后构造模型,通过观测数据和观测事件进行的检验,以此发现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证明事实的客观存在或不存在,这就是数量模型的“”或“证伪”功能。因此,经济计量学模型的设计、应用过程,既有演绎的成分,也有归纳的成分。正因如此,数量模型运用得当,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繁杂问题清晰化,在众多中发现现象的本质。可见,一个数量模型的设计和应用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正确设计和运用数量模型,是一个人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过硬的数学和统计学理论素养的综合反映。没受过长时间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没有扎实的经济学、逻辑学知识,没有深厚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是很难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