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洪名勇说:“大学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还要传承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他呼吁,贵州大学要在学科建设上施行战略性调整,调整观念,重视文科博士重点学科的发展,“因为没有人文科学,贵州大学就不能算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也谈不上传承文化职能的实现”。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如果把贡献率作为提升科研能力的一个标准,那么如何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他说,不能机械地衡量贡献,更不能以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对于社会科学而言,要重视的应用,重视科研孕育“果实”。
洪名勇介绍到,我校人文社科人才是国发2号文件的撰写主力,黔中经济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概念的提出,都体现贵州大学作为党政智库的作用。在服务地方上,文科为省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为学校的“2011计划”做了有益铺垫。同时,很多文科人才参与地方“十二五”攻关和各地规划编制,深入企业服务开展咨询。“这就是将知识力为生产力,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率”。
“《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初稿已经编制好,正呈交学校审议,我们在今年上半年要召开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大会,全面振兴人文社科。”洪名勇表示。
“有团队才有实力”
贵大的科研团队有哪些?
研究生院杨瑞东副院长想了想说:“不多!宋宝安教授的农药学团队一个,金道超教授的昆虫研究所算一个。”
“没有团队,做什么都很难,有团队才有实力做更深的研究。”材料与冶金学院郭林桦副教授告诉记者。“人才、团队”,几乎所有的受访对象都不可避免地提到这两个词。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蒋朝惠教授认为,团队无法做大“主要归结于科研团队领导者的性格,其次是小部分人将功劳占为己有。这些因素导致了贵大只有个别的团队存在,而大部分人都在单干。”
“对一个团队而言,凝聚力是关键,尤其是一个创新团队,要实现强强联合,团队负责人就要心胸宽广、能力过硬,能够团结队员、争取项目。”杨瑞东副院长表示。
去年,我校推进创新团队“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获建3个贵州省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共建省级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有了团队,培养的问题随之而来。
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李军旗说,科研团队的形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以团队承接重大项目,贵大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贵大的硬件设施在发展,但还是缺乏人才,缺乏高端的、领军型、大师级人才。吸引人才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引进需要条件、政策、资金,培养需要、时间、人力,这些都在改善,但差距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