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西医 → 文章正文

    医药学论文哈者医改:卫生投入不及卢旺达 医生待遇比不上欧美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3-03-06 10:29:17

      健康时报记者:您的观点是,中国医改政策是对的,只是落实起来需要时间?

      卢春玲:没错。中国在短期内达到医疗保险人均覆盖90%以上,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这么多年的医改经历充分显示了中国雄厚的“资本”。如果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最后体系比较有效率的话,老百姓得益是切身的。

      ■美国人觉得医生“最可信”

      健康时报记者:然而,在医疗卫生界,弥漫着对新医改的悲观情绪,认为投入不到位,医院难改逐利性,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无从谈起。这也被人总结为中国医改的“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卢春玲:急速前进的代价是会有遗漏,会有不周全。从供求关系来看,医保的高覆盖率针对的是需求方,目的是为患者看病之扫清障碍。如果供给方,如医院,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公立医院仍然必须靠自己养活自己,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不会有实质性改变。

      健康时报记者:该如何调动医务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卢春玲:国家医生收入是比较高的。中国医生的人均工资还比较低。“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个要求太高。医生也是人,也要过日子。应在医务人员待遇上加大投入。尤其是医药分开、药品加成的利润没有了之后,应把这一块收入补齐。医护人员在所有职业中是最特殊的。如果让美国选择“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最可信”,很多人选择“医生”。

      无论是物质层次、还是层次,在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都要顾及。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长期的医患信任的关系建立的问题。

      ■中国卫生投入比例不及卢旺达

      健康时报记者:提高医生待遇,公立医院公益性,必然要增加投入。投入多少才够?

      卢春玲:国际社会提出,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卫生体系,卫生支出应最少占总支出的15%.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比例是10.3%,人均卫生支出是89美元,大大低于同收入组国家的平均值(312美元)。这种投入规模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不相称的。在卢旺达,人均收入只有500美元,却能将总开支的17%投入卫生部门。

      加大对卫生投入是医改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美国人讲起医疗问题,常常底气不足,因为他们是世界上花在卫生部门钱最多的国家,可是他们仍然有很多的不满意。比如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没法控制。

      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哪国可以声称投入绝对够了,能彻底解决医疗问题了。医疗供求关系永远是个矛盾。除了加大财政投入,还应积极推动公立医院管理和运行体制,促其减少浪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监管角色应该制、长期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