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浙江科技新闻网
专家教授用技术支撑铁皮石斛产业发展。
一个特派员,带动了一项产业兴旺
―――把科研撒在浙江大地上,把科研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现在已经成为全校科技特派员共同的和责任。
竹类研究专家方伟教授作为浙江农林大学最早派出的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初到遂昌县的主要竹产区,即刻投入到工作中,他用仪器对竹林里的土壤进行分析,然后将一些笋竹培育的新方法传授给当地竹农:给每一块土地开出了“药方”,详细说明每一块竹林要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组织农户利用自然水源在竹山建造蓄水池,对竹林进行科学的水分定量管理;向农民介绍竹林“覆盖出笋”技术,使竹林能够提前出冬笋、多产冬笋
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方伟告诉大家,配方施肥在施肥方法、施肥时间上进行了创新,可以避免毛竹营养失调而降低冬笋产量;建造蓄水池,可以在高温干旱季节,根据竹山干旱程度、用水量等要求对竹山进行自然浇灌和滴灌,以提高竹林抗旱能力;“覆盖出笋”技术则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让冬笋能够提前开采。
浙加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爱心接力赛没有终点。一个接着一个的科技特派员走出象牙塔,奔赴到山间、田垄和地头。
遂昌县有农民曾做过详细的分析:在没有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之前,大家按照传统的模式种竹子,一亩竹林的年产值最多不过500元;而现在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一亩科学经营的竹林,既能采收冬笋、春笋,也能卖鞭笋、毛竹,一年下来亩产值超过5000元是最起码的,很多经营成效较好的农户,竹林亩产值超过万元也不算奢望。
2006年3月,浙江农林大学动物学科教授周圻担任起了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的结对科技特派员。箬阳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也是一个畜牧业大乡,当地有着悠久的养殖肉牛的传统,然而由于缺少科技指导,黄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养殖规模一直得不到更好地发展。
周圻一到箬阳乡就走进养殖肉牛农户家,与他们同吃同住,经过几天时间的调研和走访,周圻发现当地的黄牛产业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的原因是当地黄肉牛品质一般。
随后,周圻趁着出访美国的机会,从美国康耐尔大学购买到了黑安格斯牛和矮脚牛的冻精,并开始鼓励养牛的农户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母牛怀上美国黑安格斯牛和矮脚牛的“孩子”,从而提升当地黄牛的品质。他还农民宰杀掉繁殖用的本地公牛,以确保杂交黄牛的优势、节约繁殖小牛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