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经济的底层原理、市场的运作逻辑都在这2本经济学经典中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24-11-29 12:20:33

      差距越大,买卖势必是做不成的,那么后续的生产也将泡汤。当生产停止,后果是灾难性的,人类就要。

      所以不能被表面现象所,因为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实际上就等同于消费者要追求效用的极⼤化,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社会也要追求最好的结果。

      这本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在此之前,所有的经济学都是微观经济学,虽然对宏观问题如增长问题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

      凯恩斯在书中特别强调了就业的重要性,将其置于宏观经济分析的首要,因为就业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国家经济的稳定。

      此外,凯恩斯对货币和利息的理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货币主要指的是现金,而现金本身不产生利息。相较之下,其他类型的资产,如债券,能够产生利息收益。

      因此,《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集中讨论了就业、货币和利息这三个关键问题,它们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通常不会与总生产量相等,总需求始终是总生产量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市场上始终存在未售出的商品。

      未售出商品的价值等同于消费者手中未花费的货币。换言之,只要消费者手中有未消费的货币,市场上就会有相应的剩余商品。即如果消费者选择储蓄而非消费,市场上就会形成商品过剩。

      其一是边际效用递减。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其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会慢于收入增长速度。这是由于物品带来的主观满足感(即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其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随着市场上消费和投资商品的增加,额外投资带来的利润率逐渐下降,导致投资需求减少,从而市场上未售出的投资商品(如机器、设备)越来越多,生产规模必须相应缩减,因为产品无法全部销售出去。

      L1指的是与国民收入水平相关的货币需求,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而L2则与利率相关,其中r代表利率。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单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与总产出量相同。

      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总产出,最终影响就业水平。反之,就业水平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国民收入进而影响货币需求。

      一是预防性需求。个人或社会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或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持有的现金。这种需求与个人的收入或社会的总收入水平相关。

      凯恩斯将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货币现金不产生收益,而债券(如股票、房产)则能够产生收益,即利率。

      因此,持有现金的意愿与债券的利率成反比:利率上升时,持有现金的意愿下降;利率下降时,持有现金的意愿增加。

      截至目前,《细读商业经典》已解读90+本经典,平均每本书的解读时长超1个小时,订阅会员人次7000+,课程收听人次150万+。

      

    上一页  [1] [2]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