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相爱的人们来说,爱情就是两人相知、相惜、相守的原动力,是让人能在漫漫人生上咬定牙关前行的勇气,是需要用一生去学习的功课。有了你,我才变成最好的样子;有了你,我的所有成就才有意义。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历了两次不幸的婚姻之后,于1932年正式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33年,在熊彼特的课堂上,50岁的熊彼特教授结识了当时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35岁的伊丽莎白·布迪·弗鲁斯基(Elizabeth Boody Firuski),并且开始相互交往。他们一起参加研讨班,一起做研究,并开始约会。伊丽莎白是熊彼特教授的第三任妻子。熊彼特教授时,她照顾熊彼特的饮食起居;在熊彼特教授逝世之后,她整理、编辑、出版了熊彼特教授的手稿,而她本人也做自己的研究,因为她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她理解熊彼特的学术地位、理论和研究的。
伊丽莎白从1933年开始进入熊彼特的研究、学习和生活。1934年,伊丽莎白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被哈佛的思想所深深吸引,然而由于哈佛当时的性别歧视,她并没有在哈佛获得教职;1935年,熊彼特雇用伊丽莎白作为其研究助手。伊丽莎白帮助熊彼特教授整理图书、写书和论文的摘要、收集数据。后来,在伊丽莎白和熊彼特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她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照顾他,并帮助其实现理想。按照洛林·艾伦(Robert Loring Allen)的说法,“伊丽莎白成了他的守护神、助手、亲密同伴和情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熊彼特和伊丽莎白的婚姻除了爱情之外,可以说是满足了对对方的需要。从熊彼特的角度说,他需要有人照顾,需要助手,需要一个理解他的人;从伊丽莎白的角度说,她在离婚后的痛苦需要缓解,她对熊彼特的和尊敬,以及熊彼特的聪明和在理论上的突出成就,恰好就是她所需要的。这样,两个都已经不再年轻的人结合在了一起。
约瑟夫和伊丽莎白于1937年结婚。结婚之后,伊丽莎白帮助熊彼特作研究,安排熊彼特的行程、生活起居等各方面,但她从来不干预熊彼特所做的事情,只是帮助;而熊彼特很高兴得接受这种照顾,并且将自己从哈佛大学获得的报酬全部让伊丽莎白支配。伊丽莎白在学术上真正帮助熊彼特实际上不是在熊彼特的时候,而是在熊彼特教授逝世之后。
1950年,熊彼特的突然发病与离世,是始料未及的。熊彼特当时正在为完成《经济分析史》而努力工作。《经济分析史》是熊彼特在人生的最后很多年中一直都尽力完成的著作,但是由于实际的工作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一直到他逝世,这部著作也还没有完成。熊彼特留下了很多手稿,在不同的地方,在家中、在办公室中、在公寓中。有的部分完成了初稿,并进行了修改;有的部分只完成了一稿;还有的部分还仅仅是一个提纲;有的部分是打印稿;有的部分仅仅是手稿。伊丽莎白在熊彼特教授同事的帮助下,梦见放鞭炮至少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收集、整理了所有的材料;另外花费了大约2年的时间,进行了编辑;然后开始读这部著作的校样。熊彼特非常看重这部著作,但是他没有最终完成,更没有看到这部著作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伊丽莎白的辛勤工作,《经济分析史》就不可能最终出版。这部著作完成可以看作是熊彼特夫妇合作的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