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25分钟,5301已座无虚席。负责首讲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俞志元老师上课时,教室后方已站满了人,两边过道也坐得满满当当。
“学术写作,不是工具性写作,不是创意写作,更不是文学性写作。它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简单来说,想清楚了,才能写清楚,尤其注重缜密性、化、力和学习的能力。”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说,在研究型高校中,学术是大学生活的一种训练方式,而写作则是学术的主要呈现方式,写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最想从课上了解,写论文时可以用哪些调查方法,论文的标准结构是什么,我可以看哪些书自己学习。”新闻学院大一学生朱毅铭说。上,俞老师从最基本的定义讲起,“论文的一般性结构,包含标题、摘要、背景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框架、数据和方法、分析、讨论与结论,以及最后的参考文献。”
她特别指出,论文的论证过程包含五要素,其中“承认与回应”部分尤为重要。因为论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读者阅读时往往会有问题有质疑,而作者应在写作过程中预估到并完成逻辑严密的提前回答。俞老师以自己的论文举例——“曾经大量观看电视内容的小孩,长大后会因此认为行为是日常的合理的。”这样的论述显然会引起读者疑问,因为看不出相关性。如果能够加入客观叙述“一般情况下,幼年时期大量接受的内容,往往容易深植价值观,进而把反映这一价值观的行为视为合理”,就会更有力。
经济学专业硕士研一学生李亚南说,获得的特别有用的信息是,如何把感兴趣的宽泛领域变为可以做深入研究的选题的介绍——找到兴趣的关键点,将其具体化为一句带问号的问题,寻找问题的社会价值,论述理论意义将其上升为“理论难题”,寻找的来源……一步一步,非常有可操作性。
从学术基本功训练做起,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此次系列中,9位不同专业擅长学术写作的教师将传授“干货”,主题涵盖:互联网时代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