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在历史和人生的时间轴上,15年可以悠忽而过,也可以刻下深深的印记。让我们从一个历史观察者的视角,以历史的看待“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当然是工程,它体现了中国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体现了即便没有一丝回报也不容推卸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千万工程”最为深刻的本质和最为核心的价值。
但从更宏观的方面来看,“千万工程”更是一个“纲”,有一“纲”举而万“目”张之效。从“纲”的视野来看,她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是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是优化农村的生态工程。这样的定位和说法还可以有很多,她还是统领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工程,是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样板工程、领跑工程、探索工程……
15年来,“千万工程”塑造的万千美丽乡村,成为产旅融合的典范,大幅提升了服务业在浙江经济结构中的比值;“千万工程”为农村居民带来稳定现金流,有效拉动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力;“千万工程”融合了城乡边界,出更大空间,显著提高了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效率;“千万工程”让农业与旅游的界线在模糊,农村与城市的界线在模糊,农民与市民的界线在模糊。
“千万工程”是对农村生活舒适度的改善,但没想到和惊喜的是,她也是现代产业发展必备的基础条件完善;
“千万工程”是让世世代代生长于斯的农民获得了更好的人居,但没想到和惊喜的是,她也为在钢筋水泥大楼打拼的城市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所、的地。
“千万工程”是生活投入,也是生产投资,还是生态保障。其发端于社会事业,成长于产业发展,又于社会再造。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两山”理论的萌发,看到了“美丽经济”的实践,也憧憬到了中国梦在乡村的起航。
如今,前吴村的“门前镜湖水”,既是美景,也是生产要素。沿湖木栈道一字排开的高端民宿,一间房上千元的价格还经常订不到。这也许正是为当年浦江县痛下决心关停两万多家小水晶作坊,埋下的最大“彩蛋”。
而作为“东南形胜,江吴都会”的杭州,一直不缺游客,但如今,更耐人寻味的数据是,每年1.6亿游客中,有1/3人还要去往杭州的乡村,乡村旅游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
15年前,浙江人一心一意埋头做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时,也许并没有想到,的改变会极大提振村民的“精气神”。
而凝聚了,乡风民俗的积淀开始苏醒,乡土文化的根脉得到,乡村治理的格局正在重构,一场深层次的乡村嬗变开始在土地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