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农林|自然 → 文章正文

    林毅夫:“知成一体”思考40年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12-20 03:28:31

      “在各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转型上,有个很特别的现象:按照发达国家主流经济理论主张的方式去做政策的国家失败了,按照主流理论认为是错误的方式去做的往往却成功了,原因何在?”林毅夫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赶上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从主流经济学中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子学科。当时主流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有和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产业,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先进的现代化大产业在市场中难于自发发展起来。根据这个观察,当时主流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各种结构性的障碍,造成市场失灵,于是发展中国家发挥的作用,克服市场失灵,由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来发展这些先进的产业,这种理论被称为“结构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遵循这种理论来制定发展政策。当时有少数几个东亚的经济体,没有遵循这种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他们发展的产业是传统的、规模小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这种发展方式从当时结构主义的理论来看是错误的,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它们却是赶上发达国家的仅有几个,而那些遵循正确发展理论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是这样?林毅夫表示,仔细想来道理也不难明白,因为现在的主流理论都来自于发达国家,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理论是否适用取决于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来自于发达国家的理论,自觉不自觉地以发达国家的条件为其理论中明的或暗含的条件,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那些前提条件在发展中国家大多不存在,发达国家的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来运用,难免会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遗憾。更何况发达国家的条件也在变化,盛行一时的理论也不断被新的理论所取代。如果发达国家提出的理论在发达国家都不能做到“百世以俟而不惑”,那怎么能在发展中国家做到“放诸四海而皆准”呢?

      “中国的实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中国的实践已经走在理论的前面,如何总结这些经验以提出新的理论是我国社会科学界面对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理论创新的机会。”林毅夫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林毅夫中国的经济理论创新应超越“知行合一”,践行“知成一体”的新。

      他认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王阳明哲学追求的“知行合一”,往前一步追求“知成一体”,即“因行得知,用知践行,唯成证知,知成一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