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到了好些电话,问‘为什么我花了几万块钱做的初审材料,在你们学校就通不过’。”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招生办主任向记者坦言,“机构利用了家长想抓住一切可能的心理,但这些,其实很容易被看穿。”
“简历材料里到底有多少‘干货’一看就知道。与学科竞赛项这些‘硬通货’相比,论文、专利的竞争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站不住脚的。”湖南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说。
以中南大学为例,为核实,该校的教授专家往年曾对有发表论文的学生了解写作情况。“专家提的问题,有90%以上的学生答不出来,连论文中的专有名词都不知道,有的甚至压根不知道自己发了论文。”
除中南大学外,不少高校都未对论文发表作硬性要求,而是更看重学科竞赛项,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有的高校旗帜鲜明地降低论文、专利在初审中的重要性,如南京大学明确提出“科研论文、发明专利为非必要材料”;大学在“其他反映学生学科特长及创新潜质的材料”这一项中特别注明了“论文、专利除外”。
“这些所谓的论文、专利,反而会成为面试考官开炮的‘靶子’,学生答不出,基本就被看穿了。”湖南大学一位自主招生考官告诉记者,高校真正希望招收的是具有专长、特长、对某一学科领域感兴趣的学生。
然而,被拆穿,花出去的钱却不一定退得回来。声称“不录则退款”的机构,为退款设置了不少障碍。
中部一所高校曾收到多封内容一模一样、只是更改了学生名字的信,要求高校给出为什么没有通过审查考评的书面回复。招生部门询问得知,高校的书面回复是一些市场辅导机构退款的条件之一。
记者查阅手头的协议发现,其强调“机构有要求退款申请人提供完整真实的自主招生复试结果加分状态证件,及其他相关资料与信息,以确保退费过程按顺利进行”。
“其他相关资料与信息”究竟是什么?如何获取?如果家长学生拿不到,还能不能退款?协议并未言明。
“希望这个灰色市场能被严格规范。自主招生本意是为了选拔更多优秀学生,我们现在是‘又当伯乐,又要打假’。”一位招生负责人说。(本报记者袁汝婷、张、李亚楠 参与采写:高文成、万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