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了第二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70余位校领导、学报主编、艺术学科评议组、美术学教指委委员等专家学者们齐聚。圆桌会议上,参会者坦诚交流。其中,评价体系被首要吐槽。
“今天,我们一直想建立学科评估体系,但一直建立不起来,原因在哪里?”多年来一直为此奔波的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意强直言“(三个问题)不解决,学科永远处于困境”:学科设置的认识模糊、创作与研究关系问题的非准确理解,以及没有的学位制度。一直以来,曹意强都努力在公开场合艺术与文学的关系:“大家不要说‘晋升’,而要说‘’成为学科门类,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一个学科,文学只是艺术学科里的一种语言形式。”他认为创作、研究都重要,但必须分清认定,不能把文字当做评估的唯一。同时,研究与创作两种学位要同时建立。“专业院校的研究和教学如果不能推动创作,那研究有用吗?教学有用吗?”
他更指出三种评价纬度“国家指标+社会与历史纬度+学校自身评价体系”中“(最后一个)最重要。”对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贤观点接近:“艺术最忌讳的是统一性,今天中国的艺术院校本身存在同质化的严重问题,统一的一流标准和模式都可能给艺术发展带来严重损伤,如果以其他学科发展和模式评价艺术院校更是对艺术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同样认为目前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艺术学科如果忽略了对人的评价、对创作的评价、对教育的评价,单纯对科研的评价肯定有问题。”因为他发现这么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利色彩非常明显,即使是作为学术研究也是为了完成科研论文的要求。
“这是个老问题。”为准确说明,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以医学为例:大家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医科大学和医学院的教授,动手术的时候会不会关心他发了多少论文?不会,只会关心临床水平医术。同样道理,艺术院校什么是好老师?一定不会关注他写了多少论文。但他同时强调科研的重要性:“最优秀的舞蹈家在不在舞蹈学校?最著名的演奏家在不在音乐学院?最优秀的画家在不在美术学院?坦白说,大部分艺术学院在创作水平上不是国内一流,所以艺术学院谈创作的时候要谨慎,要有自知之明。”因为他认为“假如没有对作品的阐释能力,没有对艺术史的梳理能力,艺术评价体系中就没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