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选题时,既要师生共同研究,充分讨论,进行价值评估,又要多方拜访专家教授请求指点。专家教授们作为学界权威,知识储备丰富,视野开阔见解深厚,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参考意见,对论文大方向提供原则性的把握,论文不脱离专业方向,避免论文出现“硬伤”。一方面要拜访对自己立论的支持者,还可以拜访对立论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充分考察“敌情”,害怕权威、讳疾忌医等都不是应有的学术态度。只有怀着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态度去求教才会得到专家的接纳;反之,若抱有套近乎拉关系的功利目的去拜访,被拒之门外受到唾弃也是必然。
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发展形势,寻找焦点问题;紧跟科技前沿了解最新业绩;深入实际不断积累,立足交叉学科领域,寻求突破;研究历史,了解不同学派的基本情况,开阔思;检索文献,旁征博览,不唯书不唯上;运用创新思维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积极参加学术,善于捕捉新论等,都是开发新选题的有益途径。相对重要的是进行必要的文献收集工作,平日做好读书笔记,保持对本专业话题的。寻求理论依据时要特别注意原著,力求深刻把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精髓,不要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加之个人要勤奋思考善于发掘,必能从新的角度得出独到的见解,避免标新立异或单调重复。
在掌握一定的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尽早确立选题,有的放矢地从事阅读研究工作,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选题的纵向和横向把握更准确一些。充分的准备才能有充实的积累,并酝酿出闪光的智慧。所以选题的前期工作应扎实有效,方可厚积薄发,也能为下一步的论文撰写和顺利答辩做好铺垫,并为毕业找工作留出时间,以防最后“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学习焦头烂额,最终质量还难以,令自己和导师都为难。
当前,有些作者为寻找突破点,把大量力气花在研究方法的创新上,甚至认为研究方法越多越好,因此专选那些需要做大量实验、或社会调查才可以完成的选题,认为这便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果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又发现该选题根本超出了个人承受能力,数据、信息搜集,最终骑虎难下。研究者在确定选题时应考虑好个人可利用的时间,在准确理解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慎重考虑作出选择,使选题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力求做到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