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分享】张培刚:经世济民赤子心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3-03 19:16:40

      他是武汉大学历史上著名的“四个一”学生,夺得“大卫•威尔士”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创立了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构想,为发展经济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率先并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和普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做出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他是国立武汉大学“哈佛三剑客”之一,张培刚。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感慨地说:“张培刚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

      张培刚(1913-2011),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曾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34年,张培刚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被选送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农村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他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足迹遍及、浙江、广西、湖北等地的乡镇,相继撰写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食粮问题》、《浙江省食粮之运销》等4部著作,发表了40多篇农村经济、货币金融等方面的论文。

      1941年4月,张培刚考取大学第五届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习。为寻找国富民的途径,他在几个月之后从工商管理学院转入人文理学院经济系学习。当时的哈佛大学经济学科处于全盛时期,知名教授云集。因此,张培刚有机会是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系统学习和研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在哈佛时期,张培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灾难的中国在战后如何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繁荣富强。在与美国农业经济学泰斗布莱克、经济学是权威厄谢尔商量后,他讲“农业与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计划从世界范围内探讨和分析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关于农业和工业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工农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此,他在哈佛图书馆申请了不足6平方米的空间,地阅读了200多本当时与经济学相关的德文、法文、英文参考书和主要论著。他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统计材料中总结了英、法、德、美、日、苏(俄)等国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对农业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许多重要论断,最早建立起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

    [1] [2] [3] [4]  下一页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