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经济|法律 → 文章正文

    保罗·罗默发表论文:宏观经济学的麻烦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02-10 04:07:46

      其二,罗默宏观经济学的标准过于苛刻。罗默认为宏观经济学麻烦主要基于两大标准,一是DSGE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二是DSGE模型无决甚至加重了参数识别问题。对于第一个标准,就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理论滞后于现实是常态,不能苛求经济理论能够立即解释当下的现实。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奴隶拍卖起源于古罗马时代,但直到1961年维克里(W.Vickrey)才正式提出了拍卖理论。同样,“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古已有之,但直到1952年马科维茨(H.Markowitz)才将其模型化,并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

      对于第二个标准,和参数识别问题类似的是,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内生性问题同样是长期存在的重题。对此,计量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工具变量法、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实验等方法试图克服内生性的干扰,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仍面临较多困难。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变量法为例,合适的工具变量需要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要求,但由于工具变量外生性检验的适用范围和假设前提均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实践中几乎无法找到完全外生的工具变量。所谓完美的工具变量大多只是研究者通过已有的数据构造并用文字加以论证,内生性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同样,金融学理论发展至今,也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但这些模型在现实中依然无法预测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因此,如果宏观经济学确如罗默所言陷入了烦,那么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其他经济学分支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可能都将陷入更大的麻烦。

      其三,每一次重大事件后,宏观经济学均能在总结现实教训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理论进步,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大萧条、大通胀、大缓和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等四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早期盛行的市场清算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重视短期内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时期,货币主义和预期又对早期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使货币政策、预期和通胀目标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货币政策也取代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美国经济进入“高就业、低通胀”的大缓和时期,宏观经济学开始意识到政策可信度和通胀目标制对于经济稳定的意义,为日后对预期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学更加重视金融摩擦对经济危机的加速和放大作用,从而使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一起成为宏观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是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政策工具。

      总体上看,经过早期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预期、泰勒原理、伯南克金融加速器理论等的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已能解释以上重大事件,这些解释也均被写入现代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之中。罗默所举的“沃尔克通缩”例子,只是某些DSGE模型中的冲击无法精确模拟出货币政策的强大作用而已,并不足以说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本质性错误。当然,解决罗默所说的问题是未来宏观经济学可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应“大宏观”,将产业、金融以及异质性等更加贴近现实的元素纳入宏观经济学模型,提高宏观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破解宏观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脱节的时代性难题。

      

    上一页  [1] [2] 


合作伙伴: 开心笑话
Copyright 2010-2012 大戏院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合作请联系站长
技术支持:F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