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整体处于“现代化”的阶段,但全球化进程将我们拉入“后现代”阶段。从“两化叠加”的视角,指出城郊结合部“混合型社区”转型的关键要以社区服务规划、人口密度为切入点,而不是以市辖区为中心规划公共服务。换句话说,城郊基层治理有赖于三个层面:一是安居(即“居”的城镇化和“村民变市民”);二是乐业(即“业”的城镇化和产城融合);三是可持续(即“人”的城镇化和社区融入),三者呈现递进状态。华明镇作为全国示范小城镇从居住、景观特点等来看实现了城镇化,但只实现了“居”的城镇化。由于就业不充分且就业层次低,失地农民没有实现城镇化第二步,即“业”的城镇化。加之其跳跃式的城镇化,失地农民大规模集中安置,有可能造成空间和社会地位的双重边缘化,形成事实的“新型城中村”,最终成为融入城市生活的严重阻碍。现实中,这种“新型城中村”在大城市快速扩张中非常普遍,探索其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出在新建居民区推进“多元混居异质化社区建设”。缓解已现端倪的“居住隔离的萌发”和“邻里效应发酵”(见下图),避免城市社会空间的失衡与“都市村庄”持续发展的陷阱。对于居住隔离问题的治理,指出虽仍存争议,但应提倡多元混居、构建异质化社区的方式加以疏导,将城市空间规划的多样性与社区规划管理相联系,如空间功能的混合、较小尺度的街区、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和足够密度的聚居人群等。国际经验也证明,多元混居有利于消解由于阶层、种族等因素带来的隔阂,有利于为青少年群体成长创造健康向上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