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文总数为35篇,研究主题总体上比较分散。相对而言,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与国际金融法是研究的重点问题,如张庆麟的《欧盟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实践评析》、黄世席的《欧盟国际投资仲裁法庭制度的缘起与因应》、彭岳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理论争议的方考察》、韩龙的《人民币国际化重律问题之解决构想》等。跨境数据转移和互联网管制与贸易的关系则是其中较为前沿的研究主题。也有少量涉及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文章,如沈伟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与二十国集团——以国际经济法—国际关系交叉为视角》和张乃根的《“一带一”下的国际经贸规则之重构》,这两篇论文视角宏大,论证比较充分,确实能给研究人员带来不少,均属上乘之作。
2016年,国际法学科在CLSCI期刊上发文的高产作者(发表两篇及以上论文)共有4人,远低于2015年的9人,具体情况如下:
2016年国际法学科整体发文数量的减少,也直接影响了高产作者队伍的数量。相比于其他学科高产作者队伍,2016年国际法学科高产作者队伍人员数量较少,且全部处于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青年学者则无一入围。刘勇与韩龙二位教授均为首次上榜,彭岳和胡绪雨二位教授则是高产作者榜的常客。4名高产作者中,胡绪雨来自南开大学院,韩龙任教于中南财经大学,彭岳在工作,刘勇则任教于浙江财经大学。作为国际法研究重镇的、上海和武汉,则没有作者入围本年度榜单。
如果我们聚焦于近3年来高产作者榜单情况(见表4),则可发现,国际法学科高产作者团队来源比较多样化,近三年更迭较快,但其中也不乏像彭岳和张卫彬这样有持续产出的学者。
何志鹏(3)、黄风(2)、黄世席(2)、彭岳(2)、刘仁山(2)、江河(2)、张卫彬(2)、杜焕芳(2)
2016年国际法学科所发表的81篇CLSCI论文共来自44家科研单位,其中发表论文总数在3篇以上的科研单位如下:
继2015年之后,华东大学蝉联国际法学科科研单位发文榜榜首,发文数量为9篇,包括国际公文4篇,国际私文3篇,国际经济文2篇,三个研究方向发文数量较为均衡。这9篇论文分别由9名不同作者贡献,并有三威期刊论文1篇,这也体现了华东大学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华东大学不断进行下设机构,结合热点问题设立了一大批科研机构,招兵买马,科研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新生力量也不断涌现,这也为上述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大学在2016年所刊发的9篇论文全部为他发,并未在本单位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自发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