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他在接受电视纪录片《哈军工》剧组采访时,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组织纪律:每天早上起来都要长跑,三千米到五千米,完了之后洗冷水澡。“冬天戴一个毛线帽子,跑下来全部都是白的,都结了霜了。”
与学生相比,老师也一样辛苦,“我们起床号一吹往外面走的时候,系里戴其萼主任已经站在门口看我们了”。戴其萼曾是哈军工创办人陈赓大将的通讯科长,参加了哈军工的建校工作。
“那么大年纪,天天看着们出来跑步,看着们去洗冷水澡,什么话也不多说了,就是提倡大家要有一种能吃苦的。”说,这让他“终益匪浅”。
王岐山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曾公开提到或拜访过两位老师,一个是就读西北大学时的校长张伯声,另一个是当时的历史系教授张岂之。他起码两次拜访后者。
86岁的张岂之面容清癯,口音带一点江南软糯的拖腔。谈及王岐山,他印象深刻两人在王岐山就读西北大学历史系时就已结识。
1973年,高考早已取消,王岐山这批被推荐的工农兵入学时,已有20年教龄的张岂之因被视为“修正主义苗子”,只被允许给考古专业开一门工具课。
在张岂之记忆里,大学时王岐山爱讲话、坦率、幽默,与同学和老师都相处很好。1977年,他卧病期间,已在陕西博物馆工作的王岐山专门去探望。
2011年2月,他们在西安也见过面。王岐山到陕西视察,特意约他聊天。地点是陕西宾馆,作陪的还有西北大学的现任和校长。
“见面后我问他,你最近读什么书?他说读《旧制度与大》。我问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他讲了几点,说可以给我们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张岂之说他当时还没看过这本书,“他讲了以后我再看,觉得他的介绍还是准确的。”
分别时,王岐山双手搀扶着老师,一把他送上车。张岂之送给王岐山自己编撰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和《中国思想学说史》。
对这名国家领导中为数不多的历史系学生,张岂之充满期待。“一个学历史的人后来去抓经济,把潜在的才能发挥出来,很投入。现在他抓廉政,最近请了一些历史学家在中央局学习会议上做廉政文化报告,讲中国历史上的廉政。”张岂之评价说,“看来他没有忘记着眼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让王岐山获得启蒙的还有张伯声。2009年,他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晚宴上的中,提到了他在西北大学时的校长张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