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么快?
3年之内,从无到有,每年新增十几家育秧工厂,迄今已达43家,每家投资动辄数以百万元计,各资本纷纷抢滩。
为何是监利?
湖北是农业大省,育秧工厂在其他地方寥寥无几,在监利却风生水起,并带动土地有效流转。
育秧工厂在监利快速成长的逻辑是什么?作为市场主体,其背后究竟隐藏着农业经济学的哪些规律?
近日,中央发文对农村土地流转提出指导性意见。眼下,正是农田调整和流转签约时机。“全国水稻第一县”监利的3年实践,应该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
1
中国水稻第一县的尴尬
市场倒逼传统农业转型
福娃集团是监利大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前些年加工的监利大米销不好。公司副总经理方冰认为,原因在于种植环节品种杂乱,农户分散经营很难统一,贩子收起来后又鱼龙混杂,加工出来的米质不一,影响口感。多年前,监利大米只好一度打“仙桃香米”的牌子,借船出海。
每年播种面积220多万亩,产粮130多万吨,居然没有自己的品牌。人称“中国水稻第一县”的监利很尴尬。
为塑造监利大米品牌,福娃集团开始流转土地、统一稻种进行规模化种植,但成本太高。一是租金,每亩近800元,二是人力,请人栽秧每天200元。
企业很苦恼。农民也着急。
监利县尺八镇石岭村老支书蔡新福种60亩田,每年育秧时,就把被子行李卷到田边住下来。要栽秧了,就给外地务工的儿子媳妇打电话,要他们回来。儿子媳妇拗不过老,每年同期都请假,厂家不干,只好辞退他们。夫妻俩只好就近找些事做。他们说:“有机器插秧就好了。”
从企业到农民,都希望打破僵局。市场开始倒逼传统农业转型。
2
农机员捅破了窗户纸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全程机械化
“传统农业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监利县农业局长李家模认为,传统农业经营采取统分结合的经营机制,“统”的作用不明显,“分”的弊端很突出,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他说:“面对全球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大趋势,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机制不合时宜,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