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家族英杰辈出
朱橚是第一批明代藩王,但他明显具备“枭雄型”藩王和“有为型”藩王的综合特征,在争夺彻底无望的情况下,他完成了其人生理想的转身,不再追求上的进步,而是向一名伟大的医药学家转变。
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先是组织一些学者编撰《保生余录》两卷。在流放到云南的日子里,他看到民间缺医少药,就找到了点“赤脚医生”的感觉——组织人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袖珍方》全书四卷,3000多方,其中有些还是周王府自己创造的秘方。《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视的程度。
回到开封后,朱橚心地投入到医学著作中。公元1391年底,他着手方剂学巨著《方》的编著工作,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集中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经过十几年努力,在公元1412年左右,由他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方》编成。《方》被认为是“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的巨著,全书共168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人、婴儿、针灸、本草共100余门,计1960论、2175类、61739个药方、239图,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保存了大量明以前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朱橚家族也是明朝众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素质比较优秀的一支。自朱橚以来,家传学问,书香永继,产生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炖,博学精思,擅长书法,写有《东书堂帖》,是明初较著名的书法家;朱有炖的八弟朱有爌也是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人,对诗歌、书画、骑射等,无一不精;第六任周王朱同镳的第十三子朱安戍(加氵旁)聪明好学,广邀学者与之游,是当时室中最有名气的一个,曾辑著《贻后示》、《养正录》等书……
公元1425年,朱橚去世,享年65岁,谥号为定,史称周定王,其与王妃葬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老山坪东麓,也就是今天的周定王陵。
作为明代第一批藩王,朱橚是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品,但他的人生转型非常成功,或许他在前期也有过想法,但当他彻底明白处境后,毅然选择不问,这为他带来善终的结局,也为其子孙和后世一些藩王树立了榜样。
但同样经历了“靖难之变”的两位藩王——他的两位侄子就没他看得这么透彻,毅然火中取栗般把手伸向了高高在上的龙椅。
延伸内容: